答:很愿意为您解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时间需要限定一下,黄酒的衰落其实是近百年间的事情。在近代以前,黄酒是全国范围最普及的酒种,清末民初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当时中国人喝酒以酿造酒(黄酒、米酒等)为主,蒸馏酒(白酒)还比较少。
衰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首先战乱导致的运输问题,清朝黄酒的主产地也是浙江绍兴,出产的黄酒根据运输条件可以分为本地、京庄和广庄三类,京庄是北向交通线运输的酒,广庄指的是南向运输线,由于运输的时间、道路的颠簸差异,为保证品质,三个酒种的配方也不同,所以当时绍兴黄酒的全国普及已经形成了非常精细的产业环节。我看民国人物的很多回忆录和掌故书里,提到北京街头有很多酒铺,叫“大酒缸”,缸上铺一块板当桌子,有站着喝的也有坐着喝的,是平民阶层和街头苦力歇脚的地方,大酒缸卖的酒主要是汾酒,也有捎带卖黄酒的。还有一些小酒馆子,都提供黄酒,还能温酒,应该说黄酒在当时是很主流的酒。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战乱,运输线就被中断了,而黄酒生产涉及到气候等因素,没能普及到现在啤酒厂到处都是。导致很长时间内人们一提黄酒就觉得只是料酒,而不是正式的饮用酒类。
另外是生活方式的变迁。清末民初的时候,江南的文人在文化界教育界的影响比较大,文人这个阶层的喝黄酒风气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黄酒的普及。黄酒一般不干杯。“干杯”也是一个外来的身体仪式,我记得有一篇回忆录讲的就是俄罗斯人评价当时的中国人喝酒:中国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来,也不碰杯,在空中让一下,说一句“请”,小抿一口又放下。整体来说酒风是比较恬淡优雅的。当然也有拼酒的场面,我在唐鲁孙的书里看文人拼黄酒,都是按斤算,酒量好的都在5斤以上。有点扯远了。
衰落的主要因素有两个,首先战乱导致的运输问题,清朝黄酒的主产地也是浙江绍兴,出产的黄酒根据运输条件可以分为本地、京庄和广庄三类,京庄是北向交通线运输的酒,广庄指的是南向运输线,由于运输的时间、道路的颠簸差异,为保证品质,三个酒种的配方也不同,所以当时绍兴黄酒的全国普及已经形成了非常精细的产业环节。我看民国人物的很多回忆录和掌故书里,提到北京街头有很多酒铺,叫“大酒缸”,缸上铺一块板当桌子,有站着喝的也有坐着喝的,是平民阶层和街头苦力歇脚的地方,大酒缸卖的酒主要是汾酒,也有捎带卖黄酒的。还有一些小酒馆子,都提供黄酒,还能温酒,应该说黄酒在当时是很主流的酒。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战乱,运输线就被中断了,而黄酒生产涉及到气候等因素,没能普及到现在啤酒厂到处都是。导致很长时间内人们一提黄酒就觉得只是料酒,而不是正式的饮用酒类。
另外是生活方式的变迁。清末民初的时候,江南的文人在文化界教育界的影响比较大,文人这个阶层的喝黄酒风气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黄酒的普及。黄酒一般不干杯。“干杯”也是一个外来的身体仪式,我记得有一篇回忆录讲的就是俄罗斯人评价当时的中国人喝酒:中国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来,也不碰杯,在空中让一下,说一句“请”,小抿一口又放下。整体来说酒风是比较恬淡优雅的。当然也有拼酒的场面,我在唐鲁孙的书里看文人拼黄酒,都是按斤算,酒量好的都在5斤以上。有点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