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是利好吗?这是很多公司都在面临的问题。大家知道股权激励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往往在到底要不要实行股权激励上迟疑。
从平均数分析,只要激励属实,效果达到基本上都是利好的;实际利空的案例,目前还没看到过,不过估计也都是没有可复制性的。
对非上市公司来讲,股权激励有利于缓解公司面临的薪酬压力。由于绝大大多数非上市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普遍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公司能够适当地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现金流出。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留住绩效高、能力强的核心人才。
下面请看分析:
一、先看一则实例。对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某商学院联合调查之后,得出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的长期业绩高于其他企业。
具体数据是:
1)连续四年平均资产回报率比同行业平均水平高2.6%;
2)四年中,股东回报率要比其他公司高出6.9个百分点;
3)82%的公司认为股权激励会对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股权激励是在一种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方式上运营的一种艺术,可以说股权激励是一种全面的薪酬和激励管理模式。从宏观角度来看是企业全面薪酬体系的一部分。对于员工的直接经济性报酬包括基本薪酬、短期激励(绩效工资)、中期激励(年底分红、奖金)和长期激励(即股权激励)。从股权激励的效应来看,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对于核心的高层员工来说,他们是希望能与企业一同成长,适用长期的激励需求。所以,不能简单的从局部或者用单一的评断标准去说股权激励到底有没有用。
说有用,是因为它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顶层设计,是一种管理艺术,是企业管理方式上的创新,避免雇佣模式带来的低效,不是简单的员工股权的分配,股权激励更多是一种开放的力量,让个体的价值在公司的这个平台里不断繁殖,去除公司的管理模式的中心化,建立一种高效而且联动的合伙人利益机制。
现如今有三类人在做股权激励:
一类是律师,他们通常是为初创的微小企业做股权激励,他们做的股权激励更多的是从合规性的角度考虑。
一类是券商,他们通常是针对准备上市的企业,主要从资源运作的角度来设计股权激励,实现资源的套现。
第三类是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大的咨询公司主要服务国企或是大型企业,而小的咨询公司主要服务中小企业。
律师和券商实际上做的不是股权激励,而是股权分配。以为一份协议就是股权激励,实际上并不是,这是股权分配。
股权激励现在是一个广而热议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想通过股权激励来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在这里也要浅谈一下股权激励的误区。
误区一:股权激励能“包治百病”
市场上很多人在神化了股权激励,认为股权激励可以治百病,有让企业起死回生的效果。但实际上影响企业发展因素太多,比如商业模式、市场变化、老板的决策方向等这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理性的去理解。市场上有这样一句话,商业模式解决了“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而股权激励是解决“为谁干,干好怎么分”的问题。我觉得说的很对,股权激励就是帮助企业完善其价值分配体系。经常有人问股权激励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下定决心,方案合理,执行得当,一定有用。
误区二:完全免费赠与员工股权
因为激励实际上要体现出,做得好与做得差得到的回报应该是不一样的。而律师和券商在分配股权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绩效因素。好比一个人去看中医,想通过中医更好调理自己身体,结果找到了一个庸医,或者自身有其他毛病,是中医不能解决的,结果中医的诊疗并无实质性的改善病情和身体素质。我们这时候去评价,中医是好还是不好呢?
误区二,只要有股权激励就能解决一切。而实际的情况是,股权激励只是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还需要前端的价值评估,需要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梳理,对岗位的价值进行客观判断,才有可能进行客观的分配,而不是拍脑袋。
误区三,所有企业都适合搞股权激励。实际上,股权激励的实施是有前提的,如果这些前提不具备,实际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以华为为例。华为实施的第一个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商业模式。业务有很大的增长性和发展爆发力,股权激励就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股权激励是画饼充饥,没有意义的。
股权激励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公司,虽然现在有很多通过股权激励把公司很的很成功,但这是与行业的特性有关。老板们做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了解股权激励的规则,如果感觉做了没把握,宁愿不要做,如果实在没有把握,可以咨询股权激励的公司。
总之,是否进行股权激励,需要根据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是因司而异。
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