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来自外媒的报道称“中国市场正在出现过度共享的趋势”,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深思。
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迷你ktv……2017年已经俨然成为了“共享元年”,共享经济呈爆发式的增长,让共享失去最初的意义,更像是一场资源的角逐和利益争夺战。眼下的中国创投者和共享市场都需要“冷静”。
盲目跟风的商业习惯
国内合作者和创业者都有跟风的商业习惯,这点毋庸置疑。从网红经济到直播行业的发展历程,足以证明,只要有一个盈利的苗头,无数的合作者和创业者就像“丧尸”一样,失去理智地蜂拥而上。
就像中国影视和综艺行业,一旦市场出现好的IP,短时间内就会有无数个复制版本,没有演技的流量小鲜肉片酬却比实力派的老演员高很多,市场浮躁,好的作品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敷衍,最终影视综艺市场越来越低迷。
创投市场也是这样。一个新的经济模式刚刚兴起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玩家”的加入,市场陷入乱象,疯狂增长之后便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残酷淘汰,最后生存下来的被榨干,失败的“死”一大片。“盛极必衰”,似乎成了中国商业模式难以逃脱的“怪圈”。
而当下的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正身处这个“怪圈”。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超过6亿人;分享经济的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6000万人。报告预测,未来几年分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分享经济交易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共享经济发展已经几乎接近瓶颈期。
众所周知,目前市场上的共享单车最开始的雏形是有桩单车,因为这种模式大众无法广泛接受,项目不盈利,所以它的市场前景也没有展现出来。但是,当of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缔造了“无桩单车共享”模式,并试运营成功之后,市场的风向就一下倒向了共享单车市场,之后,除了摩拜,还有永安行、小蓝车等……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涌入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
随着腾讯和阿里为首的大合作者的加入,其它合作者更是红了眼相继跟风合作,每个人都想分共享单车市场的“一杯羹”。一时间,共享单车似乎不再是一个利于城市、利于大众的出行工具,而成了资源逐利的工具。
包括后来由“共享”概念衍生出的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共享电单车……甚至共享雨伞,这些产品无一不是跟风共享单车发展的产物。表面上共享经济正在为我们的出行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实际上过度共享之后带给市场的,更多的是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