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据了解,创业人才与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特征是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早在1991年就进行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试点,11年后又在9所高等院校推动示范,曾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大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然而,本世纪初的创业热度并没能维持多久。紧跟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逐渐冷却而走入理性。人才报告认为,成功率极其低下起到了非常负面的效应,遏制了刚走出校门(或在校门内)的青年人的创业热情。不完全统计数字显示,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尽管如此,受到就业压力的逼迫,创业教育仍被视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出路之一。根据最新资料,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惊人的559万人。数量的剧增造成了“知识失业”现象。?“所谓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资标准、放弃专业技能优势与其他劳动者竞争工作岗位。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人才报告的著者称,在“奥肯定律”的规定下,当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时,知识失业现象就必然会出现。?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呼唤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积极创业,首先是对大学生潜在的知识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经济资源的迫切需求,渴望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普遍地创造知识经济神话;其次是对大学生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能力的急切愿望,大学生人力资源积累多年,他们有能力现在或将来实现创业,社会要求享有更多知识资源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能够比一般劳动者更快地发现创新机会、创造更多创业岗位。按照人才报告的分析,压缩招生规模的策略受到来自高校外部大众教育需求和高校内部教育资源过剩双重挤压,以及高校之间的竞争制约,短期内难以实施;引导学生放弃择业机会而低标准就业策略,虽然是大多数高校普遍采取的最有力措施,但是政策本身遭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广泛质疑,社会普遍认为,接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放弃其拥有的知识资源和专业技能与其他劳动者竞争,结果是“零和博弈”;为此,鼓励学生积极创业仿佛是逻辑的必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已经成为主要的力量,也不意味着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眼前的美丽现实。人才报告粗略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不牢。创业意识需要从小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往往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比如日本就是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2005年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要求所有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法国也是从初中就开始增强创业教育。相比之下,我国的创业教育把重点放在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则明显不足,导致创业教育基础薄弱。?二是热情不高。正是由于起步比较迟、培养比较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三是上面已经提到过的成功率低。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才报告建议,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减少他们创业中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加大高校创业教育的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