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融资

合作过程中的股权稀释

合作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合作的过程中,股权稀释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但是你需要堤防的是不要让股权稀释干净,这样对企业就没有控制权了。得到了合作人的一大笔资源,自然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同时要关注一下自己的股权,今天就带大家来具体了解一下合作过程中的股权稀释。

合作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合作过程中的股权稀释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合作。

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合作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源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

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合作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合作,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合作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合作在50万-200万左右。

3

A轮合作——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

B轮合作——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合作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合作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

C轮合作——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合作者才会进一步的合作。这时的合作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

IPO合作

发展壮大,合作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合作。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合作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合作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合作(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合作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合作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合作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合作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合作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合作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合作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关于“合作过程中的股权稀释”的全部介绍就到这里了,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其实适当的股权稀释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毕竟你的股权可以换来一大笔资源可以让企业不断地做强做大。而这个度要把握好,不要让股权稀释干净。

注: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融资方式 股权结构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