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出生在贵州省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是家里的第八个女孩子。
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又多,小小的陶华碧经常饿得浑身发抖。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填饱肚子,陶华碧经常去挖野菜,想尽办法做成可口的食物。
有一次,她采摘了大山里一种特殊的中药材,加上自家种的辣椒,做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辣椒酱,受到了姐妹们的热烈欢迎,父母也对这个最小的女儿刮目相看。
20岁的时候,陶华碧嫁给了地质队的一个会计,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
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几年,丈夫患了重病,两个儿子还小,要吃饭,要读书。丈夫的工资只有30元,治病养家都要花钱,陶华碧只能背井离乡,去了广州打工。
独自在外,陶华碧舍不得买菜,就用自制的辣椒酱蘸着馒头吃。
遇到和她一样舍不得买菜的工友,她也会分点。
虽然挂恋着家人,但是只要他们还在就好。然而突然有一天,她的爱人因病情加重,离开人世了。
从此,这个单身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走上了拼命谋生的路。
创业有“招”
1、对顾客:真情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在贵州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个街边,用捡来的砖头盖了一家“实惠餐厅”,卖凉粉和面皮。为了佐餐,她免费提供自制的辣椒酱。
实惠餐厅挨着一个学校,有很多学生经常来这里吃饭。
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很调皮的孩子叫做“梓刚”,他经常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
陶华碧后来了解到,梓刚的家里很穷,兄弟们多,父母整天忙着讨生活,没时间管孩子,梓刚的饭钱经常都拿不出来。为了吃饭,梓刚经常充老大,他的兄弟们就经常支援他,给他点钱去吃饭。
陶华碧想起了自己吃不饱饭的童年,忍不住眼睛湿润了。
之后每次梓刚来店里,陶华碧都不收他钱。有一天,梓刚在吃完一碗冷面后,突然叫了陶华碧一声“干妈”。
梓刚在学校有人缘,他的朋友们就和梓刚一起喊陶华碧“干妈”。每次他们来店里,有钱就给钱,没钱可以赊账。衣服破了,陶华碧就给他们补好。
渐渐地,梓刚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让干妈的饭店成为贵阳最大的饭店”。
长大后,他成了某县茶叶公司的副经理,还有其他兼职。他的干妈也不需要他帮忙盖饭店了,因为陶华碧已经成为贵州省的知名企业家。
2、对员工:真意
陶华碧渐渐发现,比起凉粉和面皮,自己的辣酱更受欢迎,很多人都慕名过来买辣酱。
于是,1996年,陶华碧借用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个工人专门做辣酱,辣酱名字就叫“老干妈”。
当时的生产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捣麻椒、切辣椒时溅起的飞沫把人的眼睛辣得不停地流泪,工人们都不愿干这活。
陶华碧于是亲自上阵,一手挥舞着菜刀一边说:“我把辣椒当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
工人们笑了,纷纷拿起菜刀一起干。
那段时间,陶华碧累得患了肩周炎,十只手指的指甲因搅拌辣椒酱全部钙化了。
经营有“招”
1、对内:真心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了,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
对于没有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来说,各种文件、财务报表、发言稿看得她实在头疼。
这时候,她的大儿子李贵山已经从部队转业在工作了,李贵山得知母亲的难处后,主动辞职来到母亲的公司。
在李贵山帮她制定公司政策时,陶华碧考虑到,只有高中文化的大儿子和自己很难制定出非常高级的管理政策,于是,她准备走“亲情路线”。
公司偏远,就对所有的员工实行包吃包住,等到公司发展到1300多人时,这个规矩依旧没有废止。
公司有一个厨师爱抽烟喝酒,可是他父母早丧,还有两个弟弟要照顾。于是陶华碧专门把他叫到一个饭店,让他想喝啥喝啥、想喝多少喝多少,但是要保证喝后戒烟戒酒,让两个弟弟去读书,不要像她一样一个大字不识。
厨师听了很感动,表示要戒烟戒酒。陶华碧不放心,让他每个月留200元零花,其余陶华碧帮他保存,什么时候弟弟上学要钱,再向她支取。
公司有员工生日,就送礼物和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员工结婚,她亲自去当证婚人;员工出差,她亲自煮几个鸡蛋为他们送行……
2、对外:良心
有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提供了800件(每件32瓶)酱瓶。没想到上市后不久,就有客户反映有的瓶子封口不严,有漏油现象。
当时有一些到竞争对手知道了这件事,马上就此事攻击“老干妈”。
陶华碧得知后,马上安排人去各地追回这批货,“一瓶也不能漏掉!损失再大,也没有在市场上失信的损失大”,“老干妈”在市场上赢回了消费者的信赖。
有一家豆豉酿造厂为了私利,看“老干妈”急着要原料,运来了掺杂着馊豆豉的10多吨豆豉。因为是“等米下锅”,检验员没有仔细看,等到货下车后发现,外面的豆豉是好的,里面的都馊了!
如果只顾着生产,经过特殊处理也未尝不可用一用。
但是陶华碧忍不了!她坚持退货,工厂因此停产了两天。“老干妈”向来没有库存,有多少就运走多少,陶华碧的风格就是零库存,有多大本事做多大事。停产两天就意味着两天不卖货,损失数百万瓶辣酱的生产量,至于金钱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这件事后,这家豆豉厂成了过街老鼠,而“老干妈”的口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