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界获悉,5月23日,泛娱乐公司东仑国际文化传媒(以下简称:东仑传媒)宣布获得来自上海复逸文化过亿元A轮合作。
成立十年来,东仑传媒在大环境上,经历了影视制作从「电视台时期」向「网络平台时期」的流变。不同时期,东仑的团队、作品一直在探索新的边界,放在影视文化圈内也比较有代表性。
复逸文化系复星集团关联公司,此前曾合作喜天影视等文娱企业,目前正在布局影视产业中的创新性、成长性企业。本轮合作后,双方将在文化娱乐资源上形成协同效应。
传统电视剧其实是B2B生意,影视公司把作品卖给电视台就好。
由于以往作品量少、需求量大、观众审美层次相对比较单一,电视台没有网络平台这么多的观影数据,所以用卡司来预判剧的收视率,只要演员好、关系维护的好,剧就卖得动。
腾讯、优酷等视频平台的出现,搅乱了传统影视行业的一池静水。
发行渠道改变,给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化、优质内容、流量爆款成为业内最焦虑的神经。同时,平台定制剧、销售前置,也为影视公司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优势——资源提前到位,给了制作团队充分的试错空间;平台分摊营销、宣发环节,用数据指导创作,让影视团队能专注于内容创作环节,这都是电视剧时代无法实现的。
从东仑传媒的作品中,也能看出这样的流变。
十年来,东仑传媒合作并制作发行了《成家立业》、《谁来伺候妈》、《别叫我兄弟》、《八方传奇》等电视剧,还将推出《夜天子》、《我不是大师》等多部影视作品。
从早期的家庭伦理剧,到现在的青春热血剧,东仑传媒的转向似乎有点慢,但作品普遍获得市场认可,像《谁来伺候妈》,作品版权收入是制作成本的四倍。近期即将播出的《夜天子》合作过亿,由网文原著作者月关亲自操刀改编影视剧本,在拍摄初期被腾讯视频高价购入网络独家版权。
东仑传媒创始人兼董事长乔柏华表示,和90后影视团队比,东仑传媒摸爬滚打多年,了解中国影视文化环境,在题材选择、拍摄制作上更稳健,善于严控政策、市场风险。但与传统电视剧企业比,东仑传媒的核心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思维和视野更灵活,能赶上市场变化,乐于尝试产业化创新。
本轮合作之后,东仑每年将推出至少两部合作过亿的精品项目,同时制作出品“小而美”的网剧、探索短视频领域。在影片题材选择上,乔柏华表示将遵循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即便拍摄古装也拒绝狗血剧,暂不涉及玄幻、修仙类题材。
在公司具体运营层面,东仑采用了「平台型制片人制」,目前公司有三大制片人,其职责类似产品经理,一年跟一整部剧(从创意构想到剧本研发,一直到最终发行),确保影片拍摄进度、保证作品质量。在东仑的支持下,每位制片人成立工作室。东仑则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项目提供一切可调配的资源和资源。
据了解,除了网剧,东仑也在拍摄电视剧《逆光》(张涵予、蓝盈莹主演)。在电视剧、网剧的转换及兼容性上,乔柏华认为不存在太大问题。网台融合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二者的核心是一样的——有没有讲出一个好故事。
“我们这个行业,像是给别人说书。说的好不好听?取决于你的故事有没有意思。其他的东西,服装、化妆、道具、摄影、灯光,都是锦上添花,只有好故事是雪中送炭。当然现在锦上添花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因为观众们的审美会越来越高。”乔柏华说。
此外,东仑在项目制作资源分配比重上,一直秉承“四六原则”,卡司成本不会超过40%,60%以上的成本投入到内容制作本身,乔柏华表示“对于演员我们只选最对的,不排斥使用新人演员,选用当时刚重新出道的宋祖儿主演《夜天子》就是因为她本人就是‘夏莹莹’。未来我们也将保持这样的制作风格。”
至于怎么才能讲好故事?东仑的经验是:
首先作品要足够硬,影视化前就有粉丝基础、被市场验证过的IP。像今年下半年开机的《我不是大师》(改编自:《我是个算命先生》)。原著系列书籍全网点击量近3亿次、3大阅读类app评分最高达9.04分。
其次,尝试让原著作者担任总编剧,《夜天子》如此,《我不是大师》也如此,由原著作者、畅销小说作家易之亲自担纲总编剧。原作者对题材、作品重的行业知识,以及粉丝的喜好了如指掌。对于哪里需要合并人物、改造情节,改完之后粉丝能不能接受,他们心里最有谱。原作者对于IP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东仑则为其配备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在剧本层面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经历新三板的反复、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乔柏华表示,这几年文化娱乐行业过热,监管部门加强管控有助于行业良性发展、挤出泡沫。但经历这样的反复,是否也意味着东仑耽误了不少时机?和其他影视公司比,东仑从电视剧到网剧的转变显得有点姗姗来迟。
尽管乔柏华更倾向于坚持稳扎稳打的风格,但转向网生内容再出发后,东仑此前的优势和经验能否发挥出来?面对新的观影人群,在题材驾驭方面东仑能否得心应手?期待作品上映,靠事实验证。
(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36氪,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