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先说答案,是伪命题。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创业?在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中,创业好像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很朋克,创业者自带亮光与牛人光环,而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所以,在高校中,尤其是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创业人群或有过创业经历的基本上可以占到百分之五以上,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接触的创业者应该都相对比较优秀和高级(恕我用这个词),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家正在有竞争力或前景很好的公司。另一方面,因为我曾经接触过vc行业,对上海的高校创业人群可以进行一个粗略的划分(进行一定的重叠),给予知乎的年轻朋友一些人生的经验,如果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
1·大学低年级新生。标签:充满斗志,有一定创造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没有核心技术,创业时间短,项目附加值和技术难度低。
附属案例1:在高校的低层次创业者中,每年都有人重复以往的已经被人尝试过的项目。比如,回收旧书,送早餐,打印文件等等。这些项目都是已经炒过多年的冷饭,无论是从需求上,市场反应情况,前人经营情况看,都不具备较大的发展性,但是每年都有人一遍一遍的去机械重复前人的项目,我觉得这至少说明创业者的素质有两点欠缺。
1,采集信息的能力。
当你决定做一个项目时,你需要先了解之前是否有人做过相关的尝试,或者现在是否有同质化竞争的团队,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是完善项目,或是规划合作,或是直接放弃无价值的项目。
2,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
一个稍微成熟的创业者,应该了解一个点,任何项目,最为重要的,就是项目是否有竞争力,或者如何面对同质化竞争,即著名的互联网创业之问”如果bat抄你你怎么办?“
当然,高校的创业者并不会面对bat,但是校园内的竞争不可避免,如果你过于容易被复制,即使项目前景再好,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一个在高校内把送外卖上楼的项目经久不衰。(此项目年年有小朋友涉足),我就想问,别人没有腿么,别人不想挣钱么,是吧。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愿意冒着大汗淋漓的肉体不适进行低附加值劳动。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青年人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市场为什么接受我?
如上,这些低层次的创业者很快就会失败,但他们貌似也不为此进行思考,很多人仅仅把这次创业当成一个游戏,失败了就不玩了,只是以后泡妞时徒增谈资罢了,那么,这样的创业者是很低级的。我觉得他们更像是表演一场创业,为了是一种自我证明,为这样的目标他们在烈日下傻傻晒几天,自我感觉经验条满了,自我kitsch之后意淫一下自己是扎尔伯格第二,这个游戏就失去意义了,在此,我觉得这些小朋友更适合去进行社团活动。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无需面对失败,难度也简单的多。
2,高校生意人。
此类创业者,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生意人。他们对于创业,互联网,风口笑而不谈,不合作,不做ppt,默默的闷声发着不大不小的财。
这个案例的核心人物是我的朋友,现在依旧本科在读,和我算是往年交,又是老乡,我把他的经历带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圈子太小尊重隐私,故简称他为w吧。
w是个连续创业者,他曾经弄过一个家教中介,一度覆盖了同济和上海理工的周边区域。后来又和某教育app合作,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认识了很多创业圈和合作圈的朋友。但是,后来家教中介就面临无法扩大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这个项目是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之所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于项目领导者的运营能力,这样,显然是没有长期前景的。w看到了这个问题,也曾尝试过解决,但最终都失败了。后来,他又有过几次创业经历,都不顺利,他开始思考创业的实质,以及总结失败的经验。他决定走另一条路,走一条非技术,乃至于非创业性质的项目,就是做校园业务的软件外包,帮助其他创业者,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优势,帮助别的创业者进行技术服务。但是,软件外包已经泡沫严重了,而他之所以敢于进入,就在于之前在某教育类app上工作的资源和信用优势,(此平台已被大众点评收购),而并不是技术或创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此前,他和很多的高校创业者有过交流,技术性团队的缺乏和资源不足是一个通病。很多人都选择社会上的外包公司,但价格很高,产品质量都很难保证。而他的思路是在高校内组建it团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帮助团队建立网上的平台,(因为校园程序员成本也较低),甚至于对于前景较好的项目进行技术入股,这样,在上海高校圈反响很好。现在公司经营情况良好,月流水很高,公司赚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年收入达到百万级,这对于一个高校团队是很少见的了。
案例分析:我对某句话进行了加粗,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能力,不是技术实力,而是人脉和优秀的创业圈资源。试问,别人可以复制他么,短期来看不行,因为首先他的技术团队实力尚可。另一方面,他的人脉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如果你也组建这样一个团队,请问你如何寻找客户呢,如何说服别人选择你而不是社会上的外包公司,又或者是已经出现的w的团队呢。
当然,与其他项不同的是,这个项目在构思的时候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实际上,由于技术团队不可能比拟大公司,甚至技术色彩强烈些的小公司,这个项目无法承接大型项目,只能在高校圈做做公众号,网站,简易的app等,而资源优势是区位性的。在上海以外,哪怕在珠三角,也很难去进入这一块的市场。所以,与其说这是创业,我更觉的这是一门生意,而且还是挺不错的生意。
(组建技术团队我也有参与,联系了交大的技术大牛,以及兼职的硕博研究生等,实力一般,也比较仓促,在此不展开了。)
这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就是说,有时候如果你是真的只追求一个公司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完成财务自由(大多数人的想法),完全没必要去走那些技术色彩浓厚,很多人走独木桥的路子。可以利用自己手上的非技术优势,甚至是家庭的资源便利,信息不对称的短期套利等等。你可以看看那些江浙地区开着保时捷的小老板,可能人家一生之中只做过塑料饭盒,只开过纽扣厂,只做过螺丝钉,从事的项目附加值和技术优势都很低,但是只要资源,人脉,自己的积累达到,一样可以财务自由。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概念,什么是创业?在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中,创业好像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很朋克,创业者自带亮光与牛人光环,而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所以,在高校中,尤其是高校的低年级学生,创业人群或有过创业经历的基本上可以占到百分之五以上,在我有限的经历中,我接触的创业者应该都相对比较优秀和高级(恕我用这个词),但是至今没有发现一家正在有竞争力或前景很好的公司。另一方面,因为我曾经接触过vc行业,对上海的高校创业人群可以进行一个粗略的划分(进行一定的重叠),给予知乎的年轻朋友一些人生的经验,如果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
1·大学低年级新生。标签:充满斗志,有一定创造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没有核心技术,创业时间短,项目附加值和技术难度低。
附属案例1:在高校的低层次创业者中,每年都有人重复以往的已经被人尝试过的项目。比如,回收旧书,送早餐,打印文件等等。这些项目都是已经炒过多年的冷饭,无论是从需求上,市场反应情况,前人经营情况看,都不具备较大的发展性,但是每年都有人一遍一遍的去机械重复前人的项目,我觉得这至少说明创业者的素质有两点欠缺。
1,采集信息的能力。
当你决定做一个项目时,你需要先了解之前是否有人做过相关的尝试,或者现在是否有同质化竞争的团队,然后采取相应的策略。或是完善项目,或是规划合作,或是直接放弃无价值的项目。
2,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
一个稍微成熟的创业者,应该了解一个点,任何项目,最为重要的,就是项目是否有竞争力,或者如何面对同质化竞争,即著名的互联网创业之问”如果bat抄你你怎么办?“
当然,高校的创业者并不会面对bat,但是校园内的竞争不可避免,如果你过于容易被复制,即使项目前景再好,都没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一个在高校内把送外卖上楼的项目经久不衰。(此项目年年有小朋友涉足),我就想问,别人没有腿么,别人不想挣钱么,是吧。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愿意冒着大汗淋漓的肉体不适进行低附加值劳动。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青年人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市场为什么接受我?
如上,这些低层次的创业者很快就会失败,但他们貌似也不为此进行思考,很多人仅仅把这次创业当成一个游戏,失败了就不玩了,只是以后泡妞时徒增谈资罢了,那么,这样的创业者是很低级的。我觉得他们更像是表演一场创业,为了是一种自我证明,为这样的目标他们在烈日下傻傻晒几天,自我感觉经验条满了,自我kitsch之后意淫一下自己是扎尔伯格第二,这个游戏就失去意义了,在此,我觉得这些小朋友更适合去进行社团活动。一方面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无需面对失败,难度也简单的多。
2,高校生意人。
此类创业者,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生意人。他们对于创业,互联网,风口笑而不谈,不合作,不做ppt,默默的闷声发着不大不小的财。
这个案例的核心人物是我的朋友,现在依旧本科在读,和我算是往年交,又是老乡,我把他的经历带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圈子太小尊重隐私,故简称他为w吧。
w是个连续创业者,他曾经弄过一个家教中介,一度覆盖了同济和上海理工的周边区域。后来又和某教育app合作,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认识了很多创业圈和合作圈的朋友。但是,后来家教中介就面临无法扩大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这个项目是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之所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于项目领导者的运营能力,这样,显然是没有长期前景的。w看到了这个问题,也曾尝试过解决,但最终都失败了。后来,他又有过几次创业经历,都不顺利,他开始思考创业的实质,以及总结失败的经验。他决定走另一条路,走一条非技术,乃至于非创业性质的项目,就是做校园业务的软件外包,帮助其他创业者,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优势,帮助别的创业者进行技术服务。但是,软件外包已经泡沫严重了,而他之所以敢于进入,就在于之前在某教育类app上工作的资源和信用优势,(此平台已被大众点评收购),而并不是技术或创意,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此前,他和很多的高校创业者有过交流,技术性团队的缺乏和资源不足是一个通病。很多人都选择社会上的外包公司,但价格很高,产品质量都很难保证。而他的思路是在高校内组建it团队,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帮助团队建立网上的平台,(因为校园程序员成本也较低),甚至于对于前景较好的项目进行技术入股,这样,在上海高校圈反响很好。现在公司经营情况良好,月流水很高,公司赚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年收入达到百万级,这对于一个高校团队是很少见的了。
案例分析:我对某句话进行了加粗,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能力,不是技术实力,而是人脉和优秀的创业圈资源。试问,别人可以复制他么,短期来看不行,因为首先他的技术团队实力尚可。另一方面,他的人脉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如果你也组建这样一个团队,请问你如何寻找客户呢,如何说服别人选择你而不是社会上的外包公司,又或者是已经出现的w的团队呢。
当然,与其他项不同的是,这个项目在构思的时候就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实际上,由于技术团队不可能比拟大公司,甚至技术色彩强烈些的小公司,这个项目无法承接大型项目,只能在高校圈做做公众号,网站,简易的app等,而资源优势是区位性的。在上海以外,哪怕在珠三角,也很难去进入这一块的市场。所以,与其说这是创业,我更觉的这是一门生意,而且还是挺不错的生意。
(组建技术团队我也有参与,联系了交大的技术大牛,以及兼职的硕博研究生等,实力一般,也比较仓促,在此不展开了。)
这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就是说,有时候如果你是真的只追求一个公司的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完成财务自由(大多数人的想法),完全没必要去走那些技术色彩浓厚,很多人走独木桥的路子。可以利用自己手上的非技术优势,甚至是家庭的资源便利,信息不对称的短期套利等等。你可以看看那些江浙地区开着保时捷的小老板,可能人家一生之中只做过塑料饭盒,只开过纽扣厂,只做过螺丝钉,从事的项目附加值和技术优势都很低,但是只要资源,人脉,自己的积累达到,一样可以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