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创业者都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斤斤计较”根本不可能成功。什么叫“大智若愚”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要学会与员工、供应商分钱。
可能很多创业者搞不明白,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凭什么大部分都又分出去呢?因为只有大智若愚才能帮助我们从某一行业突出重围。正所谓“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创业者的金钱观决定了企业的未来。而是否将企业做大做全是创业者金钱观的外在表现。
不少创业者在赚到钱之后就想着做大做全,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却难以避免的窒息而亡,这是为什么呢?
1、做大做全非常低效
做企业的核心其实就是拼效率,只要效率足够高,那么利润自然非常可观。
尤其是在阿里巴巴, 马云 是非常注重人效、时效、坪效的。曾经有CEO建议马云再招一批人,马云说招人可以,但是你要保证公司现有的人效、时效、坪效不会降低。
这个事情没人敢保证的,因此,阿里巴巴的招聘计划非常谨慎,没有出现那种毫无底线选人的情况。
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创业者并不会这么想,因为他们认为初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部门都是有必要建立的。
于是乎,公司开始大举招人进军上游,下游产业。表面上看,公司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经开始外延生长,整合产业链。
实际上,公司在这方面的经验大不如原来的供应商和经销商们,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整体效率大大降低,亏损接踵而至,资金链陷入断裂的边缘。
我们就拿阿里巴巴和腾讯举例,这两家企业都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因此想做很多东西都会很好做。
先看阿里巴巴旗下的 淘宝 ,如果马云想要做大做全,那么就会开很多淘宝店,然后再招很多人去运营,理论上来说,这些淘宝店肯定是赚钱的,可是马云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
因为这些店根本就是开不完的,马云一直在忙着开店的话,根本就没有后面的天猫、 蚂蚁金服 、阿里云等重磅产品了。
因此,马云也很有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腾讯也同样如此,如果依靠自己的流量什么东西都去干,不仅仅会让用户反感,更会让自己的现金流处于极度短缺的地步。一旦金融危机到来,腾讯帝国可能瞬间就会倒塌。
我相信阿里巴巴和腾讯会给创业初期的企业一个启示: 做大做全是拖垮企业的最直接原因 。
2、怎样避免做大做全?
作为一个创业者,人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做大做全的误区当中。
因为在公司的发展那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我们也会做,那个我们也会做,可是我们就是忘了效率这个评判因素。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那些我们看似也会做的东西,却很有可能因为没有销路而造成产品极度挤压。
有一个服装大王,他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裁缝,后来由于服装做得好,越做越大。
就在服装厂做大之后,他发现上游的原料行业利润也挺大,再加上自己的人脉资源,应该是不愁卖的。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原料工厂建成之前,产品经历了一轮涨价,他家没有任何库存,最终导致自己做出来的原材料成本较高,产品销路非常惨淡。
在坚持了两年之后,以亏损2亿元为代价,将工厂低价卖给了竞争对手。
什么都想做实际上是创业者最大的陷阱,因为创业的本质一定是利润最大化。
怎样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那就迫使我们必须切入某个行业利润最高的地方 。因为利润越低也就意味着竞争越激烈,既然竞争如此激烈,你凭什么能够打败那些已经扎根多年的“老炮”呢?
不知道我们是否发现,马云一直在切利润最大的地方?
马云最大的绝招就是建平台,让其他人去唱戏。因为建平台难度大、风险高、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而会唱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利润自然就会降低。
阿里巴巴、淘宝、天猫、 菜鸟物流 、蚂蚁金服等等全部都是平台型的产品,这些也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制高点,只要占领了这些,也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利润。
再来看腾讯公司,游戏、金融科技、云服务是公司利润最大的地方,其他的领域,腾讯公司很少直面竞争,大多都是投资入股。
真正的创业者都知道,只要手里有一项核心赚钱业务胜过10个普通业务。
注: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