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多数的早期项目并没有挑选投资人的空间,往往有人投就很好了,但是当你的项目在团队、技术或者市场占有率上有了一定话语权,就到了可以挑选的环节了。创业者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人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是否有利于公司业务发展:好的投资人可以带来公司发展需要的技术验证、产品落地和业务协同资源,或者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好的战略建议、管理建议或者引荐行业人才,这些都是企业发展早期必不可少的资源。
是否有利于公司再融资(包括上市):公司既往投资人如果具备较好的行业和专业口碑,其投资代表对公司业务有了比较准确的判断,会有助于后续投资人的跟投;而现在科创板上市规则里已经明确提到“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作为上市的标准之一。反过来说,如果股东背景本身存在问题,反而对公司今后的融资上市产生不利影响,比如经典的“三类股东”问题。
是否会增加公司管理成本:不同类型的机构有其特殊的投后管理和股权处理流程,例如上市公司可能会对信息披露有要求,国企股东可能存在日后减持时的复杂程序,而外资的存在对于军工、互联网等特殊行业的资质获取会有影响。
以上三个角度都考虑了之后,投资人是否符合你的初步要求已经有底了,但是这些只是第一步,你还需要做一些细致的考量,你需要思考投资人的来意是什么?他以往的投资经历是什么样的?等等,我们详细来看一下。
清楚投资人的来意
投资人投一个项目要讲“投资逻辑”,站在项目的角度说就是它的“来意”,这也是双方合作的起点。绝大多数时候,投资是为了赚钱,获得资本收益。但具体到项目和投资人,其诉求往往就各异,也许最终都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但在单体项目中,这个“来意”是需要创业者通过跟投资人沟通加以判断的。
常见的可能是出于业务协同的考虑,双方探讨在产品、数据、技术和渠道等方面的合作,这也是产业投资人最可以拿出来说的来意。但也有些时候,双方短期内协同空间并不强的,比如,公司有比较好的技术储备或者团队,产业投资人出于前瞻布局考虑,或者借着投资的机会加深了解,会适当投一点。有些时候,出于占位、排斥竞争对手的考虑,对于一些资源基础比较好的项目,产业投资人也会先挤进来,防止这类项目变成敌人或者敌人的伙伴。
有些投资机构可能出于投资布局的考虑,把同一赛道内的前几名都投了,这是他们的投资策略的问题,但创业者也要对投资者的保密工作提要求,防止那种打着投资的旗号来帮竞品刺探消息、挖人或者帮竞品拖慢你的融资节奏。
对投资人“尽调”
就像投资人会对项目做详尽的尽职调查一样,创业者也可以反向对投资人做些基础的“尽职调查”,有些基本的原则需要把握,防止日后对公司发展产生影响,也切实地验证投资者提到的一些投资逻辑、投后服务能否实现。
证投资者提到的一些投资逻辑、投后服务能否实现。
你可以对投资人进行业务尽调,了解投资人相关的行业经验,翻看历史案例了解其品牌知名度、并看其是否具备相关的业务和执行团队;在法务或者财务尽调时,你需要关注投资人的主体资格情况、查询公司合规性、知道投资公司的治理结构。
挑选投资人和投资人挑选项目其实是一个镜子的两面:双方都在寻找最匹配的合作对象。创业投资的高风险特征决定了投资人的决策必然非常谨慎和挑剔,周期相对也较长,因此多数一般和平庸的项目可能没那么多融资渠道,也谈不上“挑选”投资人。如果创业者有一定的议价权,建议还是对投资人多一层把关,以谋长远。实际上,创业者越珍惜自己的股权,对融资的事情越严肃,往往在经营层面也不会太差,这样的项目也会让严肃的投资人更加重视。
注:系本文编辑转载,来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融界立场。如内容、图片有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