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创业

见证张瑞敏砸冰箱的海尔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当时砸冰箱的人几乎都掉泪了!”这一幕,让柴永森终生难忘,“一下砸醒了我们的质量意识,现在在市场上一提到海尔冰箱,大家都认为是高质量的产品。”

一、这一砸

1984年,柴永森从上海机械学院本科毕业之后,就来到了海尔。这一年,也是海尔创立的第一年。

来到海尔不久,他就见证了海尔历史上具有雕刻性意义的一幕:砸冰箱。

当时海尔有客户反映产品的质量问题,经过清查,最终大家发现了76台问题冰箱。

那时的柴永森还在开发引进科,虽然没有亲手砸冰箱,但是他和其他海尔员工一样,也觉得砸掉冰箱可惜。毕竟以他当时的收入,一台一千多元的冰箱相当于他几年的工资。但张瑞敏还是指挥人把冰箱砸了。

“当时砸冰箱的人几乎都掉泪了!”这一幕,让柴永森终生难忘,“一下砸醒了我们的质量意识,现在在市场上一提到海尔冰箱,大家都认为是高质量的产品。”

见证张瑞敏砸冰箱的海尔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网络

二、抓典型,改风气

1995年7月4日,32岁的柴永森到红星电器公司更名的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担任管理者。

在这里,他通过海尔的“震撼效应”,也就是抓典型案例,来帮助人们转变观念。

刚好有一天,洗衣机生产车间里的质检员范萍把开关插头插错并漏检,被罚了50元。

按照过去红星的观念,质量问题都是罚一线工人负责的。

但是按照海尔的管理观念,当事人的管理者们也应该逐级承担责任。

于是,柴永森在企业报《海尔人》上发表了《范萍的上级负什么责任?!》,对这件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此,洗衣厂内部展开了关于此事的讨论。工人在讨论中发现了自己的责任,管理者也纷纷自省,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纷纷自罚,分管管理的负责任人自罚了300元并作了书面检查。

“范萍事件”给洗衣机厂的人们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懈怠,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都要承担责任。从此,海尔的管理模式在洗衣机厂全面推行起来。

“反面”教育实行了,正面案例也要学起来。

柴永森借此机会,组织人才参观海尔冰箱公司,让他们亲眼目睹海尔的管理,对照自身差距。接下来,柴永森的路越来越顺,他又成功地将海尔的文化精髓移植到“红星”,让“休克鱼”重新活了起来,并成长为“巨鲸”。

见证张瑞敏砸冰箱的海尔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三、可怕的海尔人

1997年3月,海尔与广东爱德集团在顺德组建海尔电器公司。

张瑞敏问顺德桂洲镇领导多久能恢复生产,那位负责人看了看停了快2年的生产线说:“最快9个月”,一旁的柴永森回答说“在2个月内完成这一目标”。第42天,顺德海尔的第一台洗衣机顺利下了生产线。

这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称柴永森带领的团队为“可怕的海尔人”。

别人只看到了他们的成就,没看到他们背后的付出。

为了让顺德海尔尽快运作起来,柴永森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研发、市场、生产线三管齐下。

每天,柴永森带着这群“可怕的海尔人”工作到深夜,每天和普通员工一样吃街边的早餐。在他的带动下,顺德海尔的干部和普通员工,每天一起下车间、一起加班、一起在食堂吃饭。

有一天他女儿高烧一直喊爸爸,从来不轻易打扰他工作的妻子忍不住给他打了个电话,让他请假回家一趟,柴永森听了眼眶都湿润了,但是还是坚守在岗位,“不行,这边工厂马上就要开工了,员工还等着发工资……”

见证张瑞敏砸冰箱的海尔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17年来,他几乎没有礼拜天,有一次他提前一小会儿回家,女儿还问他是不是病了,怎么回来这么早。他说没病,女儿笑着说没病怎么回来这么早?他想了想,也笑了。

戴尔·卡耐基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15%是靠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剩余的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如果管理者能够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员工,而不是说说而已,那这样的管理者离成功也不远了。

现在的柴永森是年销售额上百亿元、拥有5万员工的双星集团的董事长。

2019年10月26日,柴永森荣获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称号。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创业经验 创业政策 创业失败 创业趋势 企业管理 企业上市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