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体经济不断撞趴在南墙下的今天,巨鳄们的企业财报,一定程度代表了中国经济的兴衰及走向。
阿里&腾讯,中国互联网无法绕过的两座大山。
上半年,腾讯交了一张股东们不太满意的答卷。
在总收入及经营利润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增速却开始放缓,加上今年1月份至今,累计蒸发的1500亿美元市值,股东自然很难笑得出来。
而净利润增速同样趋缓的阿里,却多了两个理由,足以安抚股东。
一方面,连续6个季度超55%的收入高增长,领跑全球互联网企业,算是给股东们吃了颗定心丸;另一方面,本次净利增长放缓,只是阿里任性的给员工发了点零花钱。
164亿RMB!
别人家的股权激励
受益于蚂蚁金服140亿美元的新一轮合作,其估值已达1500亿美元。
阿里“爸爸”很开心,一高兴就给蚂蚁员工撒了164亿元的股权奖励。
这上百亿的开支虽然让阿里整体净利增长放缓,但蚂蚁金服几万名员工凭空多了巨额零花钱,想想还挺让局外人羡慕嫉妒恨的。
作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舍得给员工股权激励的公司,阿里自上市以来,以800亿元傲视群雄。
当然,任性发钱是要有底气的。
总营收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阿里四大板块同时发力的结果:
核心电商业务,其营收占比阿里整体营收的86%,名副其实的第一功臣;作为厚积薄发的代表,阿里云业务93%的利润增速,有望成为阿里下一个核心利益点;大文娱与创新业务也为阿里贡献了近70亿元的收入。
一片欣欣向荣、繁华似锦的场面。
繁华背后,总有人在哭
一期央视《焦点访谈》,让电商刷单事件重回舆论高地。
刷单,作为电商盛行所产生的阴暗面之一,有着极其庞大的黑色利益链。
从痛点出发,商家基于平台规则,以销量和评价为需求,为了更多的搜索展现,提高成交率,刷单成了最“合适”的手段。
一个简简单单的刷单过程,让刷手、刷手“包工头”、商家各取所需。
阿里的淘宝和天猫,无疑是刷单者最猖狂的地方。
在直通车等官方推广工具效果不稳定的情况下,商家获客的手段只剩刷单。
由于定位的不同,阿里对于淘宝店不抽取交易提成,对天猫店则有几个点的交易提成。
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导致一些天真的天猫商家误认为,刷单的交易,平台也会获利,受打击的只会是没有收益的淘宝店。
但,他们低估了一家国际电商平台的面子问题。
就如假货的威胁性一样,刷单对于一个电商平台来说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刷单盛行,意味着该平台真实成交用户至少砍一半,这对于想要长久健康发展的平台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技术打击刷单,成了阿里目前的重头,尤其是在央视推高舆论高度的现在,更加严酷。
而对于大部分商家来说,刷单等于能获利,不让刷,就意味着有倒闭的风险。
如果牵扯金额过大、社会影响严重的事件,甚至会上升到刑事高度。
去年,全国“刷单入刑”第一案在杭州落槌。阿里起诉刷单公司“简世”获法院支持,组织炒信被判赔偿20余万。
这也是阿里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并向警方输送刷单线索,进入刑事宣判的第一案。
今年,全国首例电商平台诉“刷手”案宣判,阿里索赔1元获胜。
“不刷等死,刷单找死”。
这是阿里电商商家们最真实的写照。
这群人,在哭泣中等待平台命运的宣判。
除了造假,是否还有其他出路?
商家对于阿里来说,重要程度不亚于消费者,放弃不管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那些品牌性不强的商家来说,无法靠自有流量产生效益,那怎么办?
那就打造自己的品牌,投入资源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大营销及市场推广的费用。
这都是要白花花的银子砸的!
但如今,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合作难的大环境下,缺钱的银行似乎更愿意钱贷给收益更加稳定的大企业。
阿里说:缺钱?我有。
阿里生态中,对于商家的资源支持一直是重中之重。
其自有的网商银行,专注服务中小微企业,助其实现盈利。
当然,前提把钱用对地方,不然,没有收益,你可能还款都难,毕竟阿里也非慈善机构,赚钱才是头等大事。
除了资源支持,阿里通过各种优待,希望培育一大批腰部商家,头部毕竟是少数,数量众多的腰部商家才是阿里电商赚钱的底气。
似乎,选对路,这群人还是能笑一会的。
赚钱很重要,但也要守规矩
企业要生存,要守国家、行业、平台等各个方面制定的规矩,如果太过“标新立异”,硬和规矩死磕,那输的一方肯定是自己。
还有一点想要提醒大家,如果作为一个新入行者,前期采用一些游离在灰色地带的手法,也属正常,毕竟企业要生存,首先得活下来,培养自身的造血能力。
但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如果还用这样登不了堂、入不了室的手段获益,等待你的将是“枪打出头鸟”的下场,所以,在没有底气之前,尽量不要太过“优秀”,容易被抓包,当作反面例子,杀鸡儆猴。
总之,不管是做电商还是其他行业,躺着赚钱都是你做大做强之后才能享受的事情,在这之前,还是踏踏实实好好干。
毕竟,上天不会辜负真心努力付出的人。
版权声明:
1. 本文为投融界原创,未经许可不准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2. 转载请联系客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