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投资

「创新工场李开复」:美国公司应该向中国学习哪些优点?

用滴滴作为案例,滴滴已经经过合作进入多个公司,而且把滴滴更好的界面技术注入了被滴滴合作的公司。这种有弹性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得到成功。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的平台主义,当年在美国拥有科技霸权时是可行的(由于此微软、谷歌、Facebook在全球有很大的份额),但是今天中国公司的技术能力已经不弱于美国公司,如果美国公司继续用巨无霸平台,不合作不合作,只是期待征服世界,这个模式在下十亿用户肯定会受阻。

美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四个重要原因

一、用户不能只用数量来衡量,需要用支付能力与活跃度

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第三拨人口红利(第一拨:PC用户转战移动,第二拨:小镇青年,第三拨:二三四线中老年尤其妇女)大约3亿人口,将比其他的7亿新用户更加有价值,因为他们有支付能力和经济能力。另外,有趣的是,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就是微信。

二、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创业者有独特优势

国内竞争激烈,而往往在国内无法胜出的公司,杀到国外,反而能够称王(比如说在东南亚、印度、南美、中东),往往是把产品copy from China,比如说直播、共享单车、今日头条的模式。因为中国用户画像和这些国家比较相似,所以机会很不错。

三、互联网巨头开发国际市场速度迅速

用滴滴作为案例,滴滴已经经过合作进入多个公司,而且把滴滴更好的界面技术注入了被滴滴合作的公司。这种有弹性的做法,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美国公司的平台主义,当年在美国拥有科技霸权时是可行的(由于此微软、谷歌、Facebook在全球有很大的份额),但是今天中国公司的技术能力已经不弱于美国公司,如果美国公司继续用巨无霸平台,不合作不合作,只是期待征服世界,这个模式在下十亿用户肯定会受阻。

我们可以期待美国的产品继续在英语系国家胜出,在欧洲产品方面理论上可以胜出,但是欧盟对于美国的各种作风不满意(从垄断罚款到未来个人数据和产品的剥离)都会给美国带来很大的挑战(当然中国公司进入欧洲也不容易)。而新兴市场中,中国的科技公司进入东南亚、印度、南美、中东、非洲将成为中长期趋势,所以我会期待未来十亿用户,在中长期(3年之后),会很大程度的使用中国产品。

【创新工场李开复】:美国公司应该向中国学习哪些优点?

四、对于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发展不理想,美国人普遍认为是保护主义阻挡了他们。其实当年或许是一个因素,但今天绝对并非如此。

我看到了四个美国科技公司的巨大问题:

1. 美国公司希望用单一平台进入中国,对于本土化没有足够的弹性,对本土团队不足够授权,主要把中国当做一个营销的市场;

2. 中国公司的产品能力已经超过美国。微信比Facebook好用,淘宝模式比eBay可持续,中国又出现了各种新的模式和产品,如美团、今日头条、共享单车。还有中国科技方面也赶超美国,如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在中国,美国公司已经没有明显的科技或产品的竞争力;

3. 美国公司在中国的负责人(总经理或CEO)越来越多的是不懂国情的老外,他们的事业轨迹是从较小的国家总经理,提升到中国总经理磨炼,之后回总部再升官。但是他们主要销售出身,不懂、不在乎也管不了产品技术,不懂中国不接地气不讲中文,而且个人对中国没有长期承诺,主要对总部指标负责,最大的愿望是保护自己的金饭碗,报喜不报忧。这批人在中国本土公司的角斗士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4. 中国的顶级人才,从本科毕业到职业经理人,过去认为外企是最好的工作,但现在大部分会把中国的大公司(如BAT)到中型公司(如美团、滴滴、小米)到创业公司(如VipKid、Face++)排在外企前面。没有了最优秀的人才,外企在国内的发展不容乐观。

欧美应向中国学习这四点

一、“快速试错”VS“达成共识”

中国的快速试错模式,会比欧美透彻讨论并得到共识的模式更有效率,建议欧美探索这两种模式的平衡。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困扰,包括安全、隐私、贫富不均、工作的取代,还有偏见。在这届达沃斯论坛里,也有很多人讨论在这么多挑战和不成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怎样往前进。

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一个标准中国派的辩论,还有一个标准欧美派的辩论。

中国思维的辩论会是:安全问题当然得注意了,但除了安全问题之外我们科技浪潮来得太快,创业一定要快速的执行和推进,AI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我们先把东西做出来然后有了数据以后一定会越做越好,我们是可以调整刚开始的错误的。

欧美的思维会说,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们不能草率来做,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好好的辩论,从道德的层面怎么能够确保一辆无人驾驶是安全的。比如说前面有一个人确定会被撞到,那边有两个人可能会被撞到,AI本身很难做这个判断。欧美思维会希望让每种不同的声音都能发声出来,有一个理性、深度、有逻辑的思维辩论,最后达到一个共识,然后用这个共识再来推进我们的技术。

所以这两种思维方式有非常显著的不同。

这种思维的差异不仅仅是在政策层面的,它渗透在创业者、合作人、老师、教授的思维里,当然也有政府的政策。基于欧美思维方式的话,政策导向就要先讨论贫富不均的问题,要考虑隐私数据应该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每个获取数据都要经过授权。他们会希望把数据权利给回个人,然后去重写商业规则。

如果一切推倒重来,这个模式可能会是一个最能基业常青的方法,但是今天Google、Facebook在欧洲已经赚了这么多钱,然后用户数据都在手中了,你叫他吐出来,这怎么能做到呢?

当然我们也看到欧盟可以做到用罚款的方式逼着Google、Facebook就范,但这种方式会对公司的商业模式带来挑战,又会给中国公司带来机会,因为Google、Facebook不会为了欧洲单独做一套系统,它一做可能就是全球。这样的话,腾讯就能更容易的进入非洲,因为Facebook就把这个东西变得很复杂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思维会给企业创造很多变数。

当然,作为世界公民,不能批评这种欧式的思维是不对的,因为欧洲之所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么好的制度、这么好的文化等等,也是来自于这种强烈的意识。但是今天科技时代跑的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这种思维会不会让他落伍呢?我觉得这个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察。

二、移动支付带来的“无现金社会”

中国科技移动产品已经超过欧美,copy from China可以带来更多的产品和机会给世界各地的国家。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移动支付。

今年一月,我在美国和欧洲都走访了一段时间,有很多感受。过去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成长非常迅速,诞生了很多原创模式,已从抄袭者变成了被抄袭者。尤其是用2C产品、移动互联网、共享经济领域,中国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变现能力,的确都已经远远超前了。

中国新四大发明里移动支付是非常厉害的,尤其是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整个移动支付的环境打通了六七亿的用户,移动支付其实有三个巨大的好处,其中一个就是几乎不要佣金,可以点对点,人对人的支付,而且是非常小额的支付。

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移动支付本身的交易笔数呈几十倍增长,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加在一起的移动交易笔数,每天超过3亿笔,所以移动支付的蓬勃扩张会给中国的整个消费带来巨大变革。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和无痛性极大的促进消费增长。相比现金支付,用户不觉得自己花了很多钱,稍不注意就买了很多东西。

第二,电子支付带来了消费信用的扩张,不仅是一个支付手段,还带着消费金融杠杆。过去中国信用支付的普及率只有10%,而移动支付用不了多久,让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拥有信用卡,这意味着每一个消费者都加了一个巨大的消费杠杆。而消费杠杆普及之后,将加速这个国家在消费上迅速的扩张和膨胀。

第三,移动支付跟信用卡支付不一样,它是在手机上,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发生,并且可以运行各种各样复杂的运用,能处理非常复杂的场景的支付。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移动支付,只有信用卡,共享单车的模式就很难产生,新零售也很难发生,因为信用卡上面不能运行APP。

欧美在这方面有一些掣肘力量。比如美国人强烈的信用卡依赖习惯,为什么美国人爱用信用卡,因为它返点给用户,它从商家那边赚3%,还2%给用户,自己留下1%。信用卡就这样把这批人利益捆绑起来了,很难让它去松绑。

但欧美必须到一个更开放的模式。

三、中国“消费升级”会给欧美带来机会

中国面临着消费升级,对于高质量产品会有更高的需求,这对欧美而言是个机会。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中国市场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消费升级。这次消费升级,既是物质消费升级、精神领域、文化体育等家庭综合性消费能力的提升,长期来看,也是健康和养老在消费支出的结构性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线上思维和线下的实体运营思维,正在发生深层次融合,并从根本上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更重要的是,“不怕你贵,怕你没有价值”,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消费的特点。具备以下三方面核心能力的企业和产品,会很容易胜出:

1. 运营方和创业者具备一种形成消费价值观和影响力的能力。

2. 能够做供应链升级的,替追随者选择能够配置这种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

3. 在运营过程中,有更多的技术手段作为升级的重要杠杆。

欧美企业应该抓住中国市场正在变迁的消费机会,跟下一个十亿用户建立连接。

四、全世界应该一起关注AI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因为无论国家如何分化,甚至如何竞争,我们全人类面临着同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当我们在用AI创造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的时候,我们也面临了这些问题,安全、隐私、偏见、取代工作、增加贫富差距。

但它的解决方案其实是多元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比如一个工匠在瑞士、日本可能是很被尊重的,有些服务业在某些国家也是很被重视的,比如缅甸等东南亚的佛教国家,它有不同的方法让人得到满足,其实是有点与世无争的,甚至每个人每天工作二三个小时过得穷一点也很开心,最终大家开心就好。

我们每一种模式其实都可以参考,所以我觉得达沃斯应该更多的汇集全球的智慧,来讨论怎么样去面对这个问题,提升人类总体的智慧,然后来寻找一些全世界都可以用的解决方案。

英国经济学家 Angus Stewart Deaton刚在另一个分享里提供了如下数据:“考虑到国家不同的因素,中国和美国的极端贫困比例其实是接近的(1.8% 和 1.6%)。中国的脱贫速度是惊人的,也应该值得美国学习。”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左小蕾 徐小平 熊晓鸽 马云 朱大鸣 周小川 周鸿祎 董明珠 朱民 张颖 俞敏洪 余永定 易宪容 易纲 马化腾 马光远 王健林 宋丽萍 柳传志 刘强东 林毅夫 李彦宏 李克强 李开复 雷军 任正非 孙正义 沈南鹏 尚福林 任志强 彭文生 潘石屹 潘功胜 钮文新 牛刀 梅新育 马蔚华 马骏 叶檀 阎庆民 许一力 谢国忠 肖钢 夏斌 吴晓求 吴晓灵 吴敬琏 王兆星 王勇 连平 厉以宁 李扬 鲁政委 楼继伟 郎咸平 薛蛮子 王石 贾康 桂浩明 高盛 冯仑 冯海宁 李丰 阎焱 陈志武 巴曙松 李稻葵 李大霄 巴菲特 徐新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