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投资

新东方「俞敏洪」对话今日头条张一鸣人工智能下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不希望人工智能智能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以后,中国会迅速提升高考难度。一旦提升高考难度,孩子们就会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革命,不得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孩子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俞敏洪说道。

2017年12月12日下午,“eduTECH 2017今日头条教育行业未来峰会”在举办,参与会议的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等多位业界大咖并分享了各自对于未来教育趋势的新思考。该会上还发布了今日头条用户关于教育行业的真实认知数据。

eduTECH 2017今日头条教育行业未来峰会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2020年,高中教育普及率预期达到90%。

对于目前的教育事业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张力非常认可:“目前我国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总体上看,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据其透露,“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或将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5%,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预期达到90%,高等教育预期比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0%。”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未来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

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有哪些变革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深刻地思考,不过这位88岁的行业泰斗由于近期身体抱恙不能到场,特意委托了刘宝存前来分享他们二人的观点。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等,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学习提供了条件。”刘宝存说道,“但是,未来教育的本质并未改变,依旧是为了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而且,即使有了多种学习方式,学校和老师也不会消失,因为学校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步,儿童的成长也依旧需要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指导、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学校需要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

虽然学校不会消失,但学校也需要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翟小宁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目前对于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据了解,人大附中增加了如机器人、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无人驾驶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的思维和兴趣,并且将相关内容渗透到常规课堂中,介绍各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成果,培养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

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对幼儿教育关注最高的并非“北上广”。

徐一龙在会上发布了一份今日头条教育行业的相关用户数据报告。该份数据涵盖了“幼儿教育”、“K12教育”、“泛大学教育”与“留学教育”等多维度数据,并对不同维度关注用户的年龄、地域、兴趣等进行了分析比较。

与行业数据相比,今日头条的教育行业数据有与之高度一致的地方。

例如:在“幼儿教育”的关注用户性别占比上,女性是男性的4倍有余,占绝对优势,且用户关注“幼儿教育”高峰集中在8月开学前夕,而对于“K12教育”及“泛大学教育”的关注高峰则在6月份的高考季和毕业季前后。

不过,在另一些维度上,头条用户的关注度却和大众认知颇有出入。例如,人群认知中,对“幼儿教育”关注度较高的省份应该集中在北上广,但是在头条指数中,关注度最高的省份却是福建、天津和山东。

徐一龙分析道:“这极有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国际幼儿园、幼儿培训机构已走进二三线城市,且成为了大众的关注新热点。”

俞敏洪和张一明

作为本场活动的压轴,在“科技助力教育 数据洞察未来”的巅峰对话环节中,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今日头条CEO张一鸣针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未来进行了深度讨论。

俞敏洪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的重复性教学工作将会逐渐被取代,但在培养学生情感、个性和品德的丰富性上,人工智能没法真正取代老师。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规模小的教育机构将会因为数据不足,更加没有机会存活,而大的教育机构可能存在被科技公司“抛弃”的风险。

张一鸣从今日头条的发展出发,阐述了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不足的问题,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引导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怎样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行业的结合?

张一鸣:人工智能顶尖人才稀缺

结合今日头条自身人才需求,张一鸣发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第一个关系是人工智能本身的人才培养问题。在招聘人工智能顶尖人才时,他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最顶级的精通算法和工程的人才非常稀缺;二是很多名牌大学的招收得学生质量差不多,但输出得人才质量有很大差别。在人工智能领域,最好的毕业生有一小半是来自上海交大ACM班,这是他发现的人工智能和教育最直接的联系。

俞敏洪:老师重复性教学功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俞敏洪认为,技术和教育的关系是1+1>2的关系。从古至今,每一次教育的大发展都来自技术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推翻原来的体系,而是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变革。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会为教育带来某种革命性影响,学习者将会越来越方便得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而那些没有创意的老师很容易被机器代替。

“有一次和一名普通大学教授聊天,教授说他现在上课有压力,原因是以前学生上这门课是一个老师教学,现在学生们通过慕课学习更多的课程。而且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会对他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俞敏洪举例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老师只是讲解普通的知识习题,不能使学生学习知识体系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更加丰富的内容,那么,这些老师就很有可能被机器代替。

俞敏洪介绍,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已经出现机器人和老师配合讲英文的教学方式,并且这种方式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在和机器英语对话时,不会产生和老师对话的压力,不会产生自尊心和羞耻心,而且孩子面对机器时的提问是源源不断的,但与人交流时,提问题的热情和勇气会明显下降。所以,他认为,未来课程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可以和机器在知识领域完全没有障碍的对话,老师的重复性教学功能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老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和自身知识构成。

人工智能教育

人工智能对老师来说是不是灾难?

张一鸣:我们要区分教育和学习的概念

张一鸣认为,我们要区分教育和学习的概念。学习是学生自己可以做到的,但教育是由老师引导完成的。老师起到的非常大的作用是激励学生学习,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从本质上说,计算机是以微机为基础的,没有大数据之前,教学效果不能被统计分析,只能凭经验判断,但有了信息技术后,可以更科学地统计分析。

俞敏洪:人工智能在情感方面无法取代老师

俞敏洪表示,虽然上课很大程度会被机器取代,但是情感特别丰富、创造力更强的老师在未来会更受欢迎。他举例,科大讯飞和新东方共同合作的名为“东方讯飞”的公司,就是运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进行分析,包括自动阅卷、口语评价等。原来一个老师批改50篇作文,至少需要4、5个小时,老师非常累,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重复的。但现在,学生可以自己将做好的题拍照上传到系统上,系统会将图片自动转成文字,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学生就能看到批改的结果,而且机器和老师打出的分数差距非常非常小,学生们也是全面接受的,这样会大大提高老师教学效率。

“也许未来机器可以充满感情地朗读某个故事,但并不等于机器本身已经富有与人类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的功能。”俞敏洪强调,老师作为教育学生、伴随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对学生在人格、创造力、想象力、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塑造,是机器没法取代的。此外,学生健康的成长需要情感、个性和品德的丰富性。

那么,机器完全具备人类的情感什么时候会发生呢?俞敏洪说,在李开复看来,未来20年内,机器都不太可能产生与人类一样完全丰富的情感。

人工智能时代,大小教育机构的烦恼

小教育机构:辅导老师消失,数据不足导致分析不科学

关于课外辅导,俞敏洪认为拍照搜题的做法对孩子是有害的。在未来,课外辅导模式将会发展成人工智能通过搜集大数据对题目进行分类,然后自动生成讲解体系,比学校老师讲解得更清晰,还可以推送相关的题目。人工智能会把孩子平时在家的学习问题和写作业问题都解决掉,最后结果是辅导老师的消失。

除了辅导老师的消失,俞敏洪还说道,在人工智能时代,小教育机构会更加没有机会。即使小的教育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但会存在数据不足导致分析不科学的问题。他举例,科大讯飞与新东方合作,主要是因为新东方有现成的海量数据。如果科大讯飞需要十万篇作文进行数据分析,新东方只需要在群里发个通知就可以,但小教育机构和第三方平台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大教育机构:面临被第三方平台“抛弃”的风险

大教育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时,仍然存在问题。“大量数据可以使他们的平台更加完整,但我们担心把数据给他们了,最后他们有一整套的人工智能学习方法,跟我们没关系了。”俞敏洪坦言,大教育机构第三方平台怎样紧密合作,是自己开发系统来做,还是用别人的系统,值得思考。

人工智能会让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优势荡然无存吗?

俞敏洪认为,人工智能不会让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优势荡然无存。人工智能的到来会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两个优势,一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促进孩子会更加全面发展。孩子在提升学习效率后,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放在体育、艺术、动手上,孩子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不希望人工智能智能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以后,中国会迅速提升高考难度。一旦提升高考难度,孩子们就会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学习革命,不得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如果这样做的话,中国的孩子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俞敏洪说道。

他希望,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使学生有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第二个是促进中国教育均衡的极大发展,让边远山区、农村地区因为有人工智能的存在,老师的讲课水平不再是问题,在教育资源上,山区的孩子和北京上海的孩子有同样的机会。他考察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孩子的大学升学率是15%-20%,而北京上海的大学升学率是100%。如果教育不均衡现象继续被拉大的话,贫富差距也会被拉大。

张一鸣认为,要采用辩证法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会促进学习模式的改变,会带来丰富的学习手段,方便学生更多元、更自由、更方便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中国在教育领域的优势是否长存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教育能不能善于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各方面对创新的容忍度、尝试度等,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性的干扰。

在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上,张一鸣和俞敏洪都认为,科技公司跟教育机构合作是必然的趋势,这样才是实现技术和数据的最优化结合。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左小蕾 徐小平 熊晓鸽 马云 朱大鸣 周小川 周鸿祎 董明珠 朱民 张颖 俞敏洪 余永定 易宪容 易纲 马化腾 马光远 王健林 宋丽萍 柳传志 刘强东 林毅夫 李彦宏 李克强 李开复 雷军 任正非 孙正义 沈南鹏 尚福林 任志强 彭文生 潘石屹 潘功胜 钮文新 牛刀 梅新育 马蔚华 马骏 叶檀 阎庆民 许一力 谢国忠 肖钢 夏斌 吴晓求 吴晓灵 吴敬琏 王兆星 王勇 连平 厉以宁 李扬 鲁政委 楼继伟 郎咸平 薛蛮子 王石 贾康 桂浩明 高盛 冯仑 冯海宁 李丰 阎焱 陈志武 巴曙松 李稻葵 李大霄 巴菲特 徐新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