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大公司

微信苹果之争与3Q大战,腾讯这次为何怂了?

为什么腾讯当年会和360展开大战,而现在面对苹果的打压,却一味吞声忍气?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好就好在除了有经典事件的直接联系对照之外,此问题本身就相当具有话题挑逗性。

为什么腾讯当年会和360展开大战,而现在面对苹果的打压,却一味吞声忍气?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好就好在除了有经典事件的直接联系对照之外,此问题本身就相当具有话题挑逗性。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如果把腾讯与苹果的争斗和当年的3Q大战对比起来,看起来好像真的是腾讯有点欺软怕硬的样子。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并非如此。至少,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两件发生在不同时期的事情还是存在明确的差别的(当然,在一些预设话题或者已经具有偏执认知的情况下,任何解释可能都是无效的,因此,这个时候就取决于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用意了)。

首先,两起事件的基本性质是不同的。当年腾讯和360之争,是互联网应用服务商之间的,是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互斥,这种互斥引发的是用户电脑的正常使用出现问题。而苹果与腾讯是(硬件+操作系统)对互联网服务商之间的。虽然360是国内的公司,苹果是国外的公司,看上去是所谓的国内外差别,以至于腾讯有怕洋人而窝里横的嫌疑。但冲突的根本与公司的国别属性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如果在这个话题上做过多的预设,个人认为其实是徒劳的。

其次,对抗的激烈程度完全不同。当年3Q大战,几乎上手就是狠招,直接逼迫用户进行二选一的艰难决定。当年的腾讯公司老大小马哥在对外声明中也强调自己的决定很艰难。但是,如今微信与苹果公司在目前仅限于对打赏的分成上的分歧,仅仅是自己主动停止了微信公众号的打赏功能,并没有采取(可能是有些人所希望的)进一步的激烈动作。所以,从一开始有些舆论反复在制造可能会逼迫用户在微信和苹果手机之间做二选一的话题完全是少数人一厢情愿的。即便有这样的可能,已经不再是当年冲动少年的小马哥,不会轻易再下这样艰难的决定的。一句话,对抗的激烈程度完全没有到逼迫腾讯需要采取极端手段的地步。而且,随着竞争的推进,就算是面对苹果公司的咄咄逼人,完全有更多温和的方式进行。

第三,由于对抗的程度小,从而决定了苹果此次强硬对打赏进行分成的做法影响的用户面不广。现在看来,主要是影响两类人:一类是靠打赏获得收益的,尤其主要是靠打赏获得收益的内容生产者;另一类可能就是不打赏别人就不痛快的人。但主要还是影响靠打赏获得收入的。而这部分人群当下是内容的生产者,因此他们也善于掀起网络上因此事而带来的争斗话题。但不管怎么炒作,如果微信与苹果只是因为目前这类情况而有分歧,都不能让双方都干出让用户二选一的傻事来。除非腾讯有更大的企图,想借此做文章。

第四,苹果与微信之间目前的主要利益是一致的,即服务好用户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蛋糕中分成。实际上,微信打赏服务,微信本身也没有从中间直接获得利益。因此,微信强硬要从打赏中分成,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到微信的利益。只是从被打赏者的蛋糕中切走了一块而已。当然,可能有部分人会说这样会影响到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但这也只是说说而已。

最后,以腾讯公司目前的实力,如果苹果下一步不仅仅是在打赏方面,而是继续扩大冲突的范围,以至于到了两家水火不容的地步,在中国内地市场腾讯跟苹果干架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这样,那苹果公司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腾讯公司一家的挑战,而是一批互联网企业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对抗苹果更有力。因此,个人认为,把腾讯和苹果的分歧跟当年的3Q大战联系在一起,据此认为欺软怕硬之类的说法不成立。

总之,像3Q大战与微信与苹果分歧这类事件看来是差不多,但是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实力下比较,差异其实是很大的。当然,还是那句话,偏执者可以不顾这些情况,就是认为没什么本质差别,就是欺软怕硬,就是怕洋人窝里横!如此,不是正常的比较分析的合适姿势,那就另当别论了。再继续在这话题上做文章,实在是没有太大意义了。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百度 格力 万达 美团 支付宝 亚马逊 阿里 谷歌 腾讯 京东 苹果 小米 三星 乐视 华为 顺丰 联想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