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商讯

中国茶曾如何驯服世界

【内容摘要】从士大夫阶层,到贩夫走卒,到将就着讨生活的百姓,写生活清单的时候什么都妥协了,硬是没把茶摘出去。笔者从小喜欢喝茶,13岁左右自学了一些散茶道的套路,在北方,小朋友喜欢喝茶算是异类,多少有点被说成沾老气。沾没沾老气不知道,偏见是沾了一些,比如,外国人不懂茶。人类的知识由归纳法(induction)和演绎法(d

【内容摘要】从士大夫阶层,到贩夫走卒,到将就着讨生活的百姓,写生活清单的时候什么都妥协了,硬是没把茶摘出去。

笔者从小喜欢喝茶,13岁左右自学了一些散茶道的套路,在北方,小朋友喜欢喝茶算是异类,多少有点被说成沾老气。沾没沾老气不知道,偏见是沾了一些,比如,外国人不懂茶。

人类的知识由归纳法(induction)和演绎法(deduction)慢慢形成,正太时得出的这样一个简单粗暴地结论,见的多了,很快的,就被证伪了。因为反面论据,实在太多。

怀疑这个结论的原因很简单,历史读不通顺。

如果外国人不懂茶,那么很多问题就不好解释。

比如为什么茶马古道会存在?游牧民族要拿马匹来置换茶叶?

马匹可不是牛羊,成吉思汗当上部族老大的时候,家里全部财产是八匹马。

美国独立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今天川普那支保守派的诞生也要追溯到这个事件。为什么要倾倒茶叶是个标志性事件呢?

搞运动,肯定要搞事情,肯定要搞大事情。美国人当时想到的大事情就是把茶叶倒了?这跟我们虎门销烟好像气势上完全不一样嘛。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16世纪,茶叶为什么在欧洲可以等价白银?日本战国时期,得到天下的丰臣秀吉,为啥非得要杀一个泡茶师傅千利休呢?英国作为一个完全不产茶的国家,国民饮品怎么会是红茶呢?

只有一个结论,能够解释这些坑的存在,就是,中国茶经驯服世界,成为了人人都离不开的必需品。

那茶真的那么让人离不开吗?

我们口语里就有证据。

当我们谈论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诗书画酒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 ,“粗茶淡饭”。

这就文化铁证。从士大夫阶层,到贩夫走卒,到将就着讨生活的百姓,写生活清单的时候什么都妥协了,硬是没把茶摘出去。

最后只能精简到两项的时候,列了“粗茶”和“淡饭”。

这瘾得多大。我们但凡换个结论,只把茶当做一种饮料口味,那这些坑以后就是古代文明之谜。

所以中国茶就是国际爆款饮品,只不过今天不是。

那些声称更喜欢咖啡的,可能只是喝了假的中国茶。

假的很多,我也上过当。

什么算假?看起来像,但它不是。

本来该有的功能,结果没有,这就是假的。

那茶最应该的有的功能是什么呢?

“解毒”和“承载信仰”,解毒是物质需求,信仰是精神需求。

在我看来,珍珠奶茶、冰红茶、调味茶自然都算假的,名字叫茶,实质上就是糖水。我用我最大的善意理解这是茶一种发展形态,但是我无法接受把这些把戏当做的中国茶的创新。

因为,这与中国茶的主张背道而驰。

茶的诞生是有思想内核的,道家的思想内核,即是提倡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中国茶的商品化是源于先人对健康的追求,也是一种与环境相处的具象化表达。

反观,通过色素,奶精、食用香精、白砂糖等人工调剂制作出的甜俗的口服液,长期服用有多少坏处,肯定不用我来赘述。代谢掉有多麻烦,肯定也不用我来多说。

茶是帮助人体解毒代谢的,而这些饮料这种给身体增加负担的。

“毒”这个字,其实很日常,汉语里,聚集不散即是“毒”,许慎的《说文》里,把“毒”跟“厚”划为同义。《茶经》把古时候的功效总结的很好:“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通俗点说,喝茶,解渴利尿,有茶多酚、儿茶素、弱咖啡因,所以抗氧化、提神,促进新陈代谢。古时候福建北苑地区,有个头疼脑热的,竟也靠喝茶解了。

身体很诚实,所以茶很容易上瘾。

瘾最大的还不是汉人。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茶救了命了。游牧没有稳定的蔬菜谷物的摄取,常年喝奶吃肉,再能吃的,也有个消化不动的时候,食积也是毒,茶能解。

唐宋时节,茶饼茶砖居多,方便携带运输,代替水果蔬菜摄取维他命,喝了能解油腻,游牧人民好喜欢。宋朝往后,发酵茶慢慢有了气候,发酵品有微生物菌群,更助消化,保存时间更长,就愈发离不开了。今天但凡能追述到突厥和蒙古的文明,也都好茶这一口。

欧洲经历过三次黄祸,挨了打,也知道了茶。海淘之路千里迢迢,一开始量太小没人做这买卖,16世纪的时候,大航海时代来了,海淘茶叶使得欧洲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导致一度封关禁海。

这才是茶品的本来面目,地球爆款,直指痛点,深挖需求。

今天中国茶在世界地位日渐式微的原因,都可以总结为一个没文化。

没文化,自然很可怕,搞不明白文化是什么概念,只怕更可怕。

文化不是花里胡哨的文艺形式,茶艺表演不算,一堆玄学名词也不算,照搬咖啡厅那一套的就更不是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应环境发展出来的反应生存系统。就像在中原农耕的我们;在草原上放牧的蒙古人;乘坐扁舟去贸易的地中海人。

也就是说,所有文化的根基在于“求存”,所有文化的延伸都在于“更好的生活”。无论是哲学、数学、科学、艺术、宗教都是如此。茶道也是如此。

所有不解决生活问题的文化创新,都是耍流氓。

文化就是先人留下的,与世界相处的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谁设计出来的,是人们一代代生活出来的。就像是陆羽著《茶经》,不是设计一套东西,而是总结方法。

继承和发展其实是几乎每一代中国文人的课题,中华民族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文化兼容能力。我们的汉传佛教是印度文明,我们京剧的二胡是游牧民族乐器,我们的青花瓷延续了伊斯兰教审美。

但是,方法在变,是精神内核都在。

然而今天之所以中国茶对世界的影响式微了,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把文化内核丢了。

使得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哑然无光,沦为饮料口味,毫无魅力可言。

有文化的魅力的东西长什么样子,拿汝窑茶盏的天青色举个例子。

道家有一个俄罗斯套娃一般的世界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离“道”最近,所以道家经常有不同程度青色的表达。

在没有潘通色卡的年代,色彩标准是怎么定义呢?很具体,很感性,“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追求雨过后,云雾散开后天空的霁蓝。至今北宋汝窑在审美上的高度也被世界称道。

再比如,日本战国时千利休开创的茶道,也都透漏出日本禅宗独有的戒律感。有信仰内核的审美坚持,是会融入生活的,也会延续至今的。比如日本纪录片的那种哀而不伤,院落的和敬清寂,还有黑色崇拜,以及像寿司之神那样在手艺当中求道的坚持,也都是由此延展出来的。

有信仰的审美不需要顺应潮流,而是写下定义。

我们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形式当中迷失,什么火就做什么。但这样就让我们疲于奔命,心理也没有安宁,也怕说错话,活得战战兢兢,因为我们对于什么是对的一点都不自信。

失去了信仰,所以失去了态度,少了敬畏,少了善意,被贪念控制。

这样的文化,自然就没有魅力。做出来的东西,味道也不对。

或者可以说是瞎闹。

我见到的,有茶企业,斥数百万巨资,请日本设计师给中国茶设计了小罐子的包装。

我就奇怪了,当真没有文化顾问吗?总有懂茶的吧。

全世界用小罐子装茶的只有日本。为什么?

因为日本的抹茶沿用的是唐代点茶道,茶叶都是粉末状的,没法不用罐子装。

中国明代之后,沿用至今的,是散茶道,冲泡茶叶,喝茶汤,不吃叶。全然没有理由非要把茶叶挤压在小罐子里。

而且用小罐子装茶粉,这个用法,算是日本独创,但是是100%中国唐代的设计,因为最早当做茶入的器形叫做“肩冲”,只不过我们根本不用这玩意装茶。

“肩冲”这种器形是唐代用来装脂粉药品的,装茶其实不方便。日本人捧杨玉环,把她用来装头油用的“肩冲”小罐,当做了奉茶的圣品,奉成“天下三肩冲”。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次元的过度渲染,为了个装头油的小罐子,日本战国枭雄们这个抢啊。

所以大家体会一下,我看到中国散茶用日本小罐时候的心理冲击。

还有更扯的,中国四线城市开外的茶商也知道,绿茶未经发酵,应该真空密封冷藏。但是龙井茶就这么挤在在小罐子里,放在常温的商场里售卖,真是服了。可能是因为店面是苹果店设计师指导的吧,硬件确实没有冷藏的需求。

今天在很多茶饮包装上,都印有“进口印度大吉岭红茶”、“进口斯里兰卡红茶”、“进口日本宇治抹茶”,好像是什么不得了的舶来品。各位,从农业上来说,全宇宙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几乎都在中国。

我不知道会不会伤害谁的商业利益,但我觉得也该有人说点实话了。崇洋也得认清好坏。

欧洲红茶文化的诞生是一种无奈,以前运输时间动辄以年计算,马可波罗他爹一辈子,也就去成了一次元朝。就算运输了绿茶,路上这么久,味道也坏了。

只有完全发酵程度的红茶最适合运输。但是依旧昂贵,如果你是茶商,成本这么高的茶叶,你可能也会掺杂一些便宜花草料卖出去的,不然是实在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给大家参考一下,英国不产茶,殖民印度之后马上就开始了种茶,当时茶品的模仿对象,是市场上的高级爆款——安徽祁门红茶。

然而我认为斯里兰卡长出来的茶叶太过于单薄琐碎,也确实不适合做成绿茶和乌龙茶,可能都经不起揉捻。全发酵的东西,技术活是最低的。乌龙茶的各个品种都要精确的把握发酵程度,一旦过了,口味马上不对。早期的红茶,其实就是不做处理,搁在一处自行渥堆发酵即可,其风味本身能掩盖不少茶叶本身的品相问题。

日本茶叶大量要做成抹茶的原因之一,也大抵相同,叶子不行。水土、气候、海拔都不够看。当然也有不是抹茶的,有散茶,就是玉露茶,这款茶来自我国恩施,大家拿原产地的叶子一比便知。我也是那时才加深了“南方为橘,北方为枳”的梗。

但是外国好茶厂的,我也会买。因为人家不骗人,做茶干净。

这也是实话。

日本对茶产区的保护,可谓无孔不入。条件不够,技术来凑,抹茶产区海拔太低,没有云雾,采摘前20天全部大棚覆盖,控制光照,然后用蒸汽杀青。认真态度令人动容。虽然这样还是没有毛尖好喝,但是人家真的尽力了。

我们为了求量,农残超标不在少数,土壤破坏不在少数。可知道想挽救有多难?

已经听够了所谓的“企业的第一原则是以盈利为目的”这种正确的废话。好像在这个标题下,所有盈利行为都被赋予了正当性。不是这样的,不善良的企业是活不久的。

我觉得,不用在瞎编传统文化上浪费钱,好好服务今天的生活就是了,好好继承依旧好用的文化就是了。广告上那么舍得花钱,不如扎实的改善土壤,工艺,改善市场竞争,让好好做精品的茶农有口好饭吃。

毕竟,咱们谁也不希望家里的东西拿不出手,不是吗?

未尝总有良辰美景,但愿你总有好茶相伴。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活动 商讯 创业 大公司 投融视频 风投 融资 投资 原创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