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融资

印度创业圈,会成为美国的“数据殖民地”吗?

【内容摘要】印度是除了中国之外最火的创业热土。天然的人口红利不但招来了国外的大批猎食者,也催逼着本土人纷纷白手起家。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等深层原因,印度的创业生态圈始终给人一种“表面虎虎生风,内里杂病丛生”的印象。甚至有人这样描述:在印度的创业生态圈,今天是雨后春笋,明天就是死者如麻,乱象与生

【内容摘要】印度是除了中国之外最火的创业热土。天然的人口红利不但招来了国外的大批猎食者,也催逼着本土人纷纷白手起家。然而,由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以及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等深层原因,印度的创业生态圈始终给人一种“表面虎虎生风,内里杂病丛生”的印象。甚至有人这样描述:在印度的创业生态圈,今天是雨后春笋,明天就是死者如麻,乱象与生机一直彼此缠斗。近日,外媒Information的专栏作者Amir Efrati分别撰写了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向我们描述了这个创业之国的现状。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后,或许我们能对该国创业圈的现状获得更为客观的认识。

今天,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你仍能嗅到上个月纵火事件遗留下来的烂焦糊味儿(注:为争抢水源,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与泰米尔纳德邦上个月爆发骚乱。9月12日,骚乱波及到卡纳塔克邦首府班加罗尔。当时,由于疑心政府在资源调配上严重偏向这座科技重镇,愤怒的民众冲进多家跨国企业在班加罗尔的办事处,并实施纵火)。本地居民对外来科技公司的仇视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股情绪并不能转化为本土创业者们所需的能量。所以,他们根本没心情幸灾乐祸。两年前蜂拥而至的国外合作经给这个创业之国注入过多少鸡血,如今都半年了(今年上半年,科技类创企的合作金额同比下降了将近四成)。焦虑如同干旱一样,在磋磨着许多人的神经。

竞争高压下,许多“印”字辈创企神色仓惶

在印度创业界,几乎已经没有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了。电商、数据分析、健康产业甚至大热的AI和VR/AR等领域,处处都有叫得上名的新秀,譬如GreyOrange(通过机器人为电商提供仓储和物流服务,去年获3000万美元B轮合作),Swiggy(外卖O2O平台,今年获投3500万美元C轮合作),以及Cardekho(在线汽车买卖平台,上月获投B轮合作,金额不明,但估值已达3亿美元)等等。但实际上,真正活得好的没有多少。

从去年年底起,大量印度创企纷纷开始裁员,这其中包括:印度最大在线房地产平台CommonFloorlipkart(今年3月裁员约100人)、日本软银合作的食品配送公司Grofers(今年5月裁员10%),以及FoodpandaIndia(去年12月裁员约300人)和电商Askmebaza(今年4月裁员650人)。

咨询机构Xeler8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从2014年7月至今年8月成立的2000多家创企中,有997家已经倒闭,夭折率为43.7%。而这些夭亡者的平均存活年限仅为11个半月,还不到一年。

那么,那些看上去膘肥体壮的独角兽们是不是就能纹风不动?你想错了。以Flipkart、Snapdeal以及Ola为代表的他们,头顶是乌云密布,脚下是如履薄冰。其中,Ola最近已宣布裁员4.5%,并已将更多精力转移到食品递送等偏门领域,等于直接将部分网约车市场拱手让给了优步;而Snapdeal更惨——合作者及某些内部高管都认为,它很有可能以不到5亿美元的超低估值被贱卖掉。

日子如此难过,外来猎食者们难辞其咎

“印度是块香饽饽。中国企业无法打进美国,而有些美国企业又在中国被种种法律法规所禁。结果最后,他们就都来印度了。”

——Infosys前CEO Nandan Nilekani

据传,某些在政府面前说得上话的创企领导者已经表示,希望莫迪他们能暂时向国外那些正在探头探脑的大块头们关闭国门,不然的话,印度本土不少名为独角兽、实则嫩秧子的企业可能根本撑不了多久。

可是,他们离开了就太平了吗?当然不。

首先从国内环境上说。为了鼓励创业,印度政府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这点在后文将有介绍),但贪腐的弊病一直没有根除。

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委员会曾在2015年出过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腐败已经成了印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平均下来,每个城市家庭一年要花大约44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9元)用于行贿,而农村家庭每家则要每年花费大约2900卢比(约合人民币283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势单力薄的各类创企自然就不能免俗。他们不但要伺候好当地政府,而且还要随时准备破财去讨好街头警察,以免他们心情欠佳,上门骚扰。

总理莫迪上台后,虽然也摆出了大刀阔斧的架势,但第一,印度的腐败已经延续了上千年,想要遏制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第二,莫迪在任期内的主要任务还在于刺激经济的发展(当然腐败不除,发展很难),所以直至目前,印度在反腐方面还没有做出什么让人信服的成绩。

外部环境令人失望,创企自身的内力不足也同样让人乍舌。这其中,最让人诟病的就是“缺乏远见”。它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

“我见过的印度创企十有八九都缺乏远见。它们啥也不是,连根儿葱都不算,可能生下来就是为了把自己卖掉。”

——未来集团创始人Kishore Biyani

面对国外巨头的穷凶极恶,印度创企首先使用的一招就是大搞价格战。以Flipkart为例,拿到合作后它往往会大笔撒钱来维持线上商品的折扣力度,试图讨好那群年收入在1万美元上下的消费者。这类人在印度13亿人口中占比约2%,属于中产阶级(下面一层人群占比约在10%左右,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美元。印度贫富差距之大在此可见一斑)。也就是说,只有这260万人是Flipkart要的主要目标,剩余的那12.7亿人口绝大部分都不在它的覆盖范围内。而这一点宝贵资源无疑也被亚马逊看在眼里,所以双方之间的拉锯式烧钱大战由来已久。

然而几年下来后,亚马逊不但没被烧跑,反而积累了不俗的客户忠诚度。原因就在于:一、亚马逊本来财大气粗,烧钱大战虽激烈,但根本伤不到它的元气;二、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做得远比Flipkart出色。按照Nandan Nilekani的说法,亚马逊拥有真正的数据科学家而Flipkart没有,所以,它往往能很快嗅出消费者的潜在购买欲望并促进买卖的达成;三、Flipkart没有拿出过硬的客户服务(譬如递送服务不如亚马逊快捷),又缺乏魄力来改善这块短板,最终被用户忠诚度的欠缺掣肘。

此外,印度创企还受困于资产分配不合理、雇员过多等问题。这一切自造的内伤都为外来户们的打压打开了方便之门。

“除非彻底防治雇员过多等令人头痛的问题,否则许多公司将不得不继续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印度知名合作人Amit Somani

这种情况下,印度创企们想要突破困境、夺回自家江山的话,就非得配合政府一道火力全开了。

延伸阅读:红杉资源交通运输公司寻资源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融资快讯 融资研究 投融数据 创始人说
写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