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融资

获千万级 Pre-A 轮合作后,花 + 想继续深挖鲜花供应链

【内容提要】订阅式鲜花供应商 “花 +” 已于近日完成千万人民币级 Pre-A 轮合作。本轮由远镜中国领投、德同资源及光合创投跟投。 去年9月 我们对 “花 +” 进行过报道。至今,这家公司在整体思路上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简单来说,可以将 “花 +” 的模式拆解成“按周预订 +

【内容提要】订阅式鲜花供应商 “花 +” 已于近日完成千万人民币级 Pre-A 轮合作。本轮由远镜中国领投、德同资源及光合创投跟投。

去年9月我们对 “花 +” 进行过报道。至今,这家公司在整体思路上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简单来说,可以将 “花 +” 的模式拆解成“按周预订 + 产地直达”。

面对 C 端用户,“花 +” 与野兽派、Roseonly等高端品牌做出差异化,即:不打送礼牌,而是将鲜花视作快消品,专注在日常家庭自用这个使用场景,鲜花每周配送一次,价格定位在更亲民的每月98 元 /4 束或 168 元 /4 束。

同时,由于鲜花和生鲜类似,不易存储且耐受度非常低,因此后端供应链的处理和运作对品牌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创始人王柯告诉 36 氪,上一次报道到现在,他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将供应链上游做的更深了一些。

梳理一下,“花 +” 供应链从上至下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提前预测需求 + 花源控制 + 干线运输 + 打包分拣 + 终端配送”。

首先,“花 +” 在后台设有一套算法,能够根据用户信息(比如同一个办公室不能送相同的花束、新老用户收到的搭配不同等等)以及鲜花的价格波动自动形成采购订单,并发送到公司合作的花源基地。王柯表示,目前他们在用户端已经能做到提前 3~4 个月预测需求,包含品种和数量,为按需种植创造条件。

花源基地收到采购订单,就会开始着手采摘。“花 +” 在花源端采取了买断 + 合作两种方式,项目成立至今,花田和基地数量已有 20~30 个,总面积一千多亩。都位于云南省,产地相对集中。除了国内基地,“花 +” 也逐渐开始与一些成熟的国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

鲜花被采摘下来之后,一般在当天晚上就会通过空运形式送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消费城市。由于摘下的鲜花都是未处理的状态,在鲜花落地后,就会被送往城市仓库进行分拣打包。

“我们已经能做到每天生产 3 万束鲜花,全都是人工操作。” 王柯说,“未来我们会上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在现有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天 12 万束的产能。”

在最后一公里上,“花 +” 则是整合了多家物流配送公司,根据订单的密度、距离等维度进行分配,以期优化配送效率。除此之外,公司会在各个城市设立自提点。比如在上海,“花 +” 已经建起起 60 多个短物流配送点,以及在 100 多家咖啡馆设立了自提点。

经过这一整套流程,“花 +” 已经能做到 80%以上的鲜花在收花日中午 12 点前将花束送到用户手中,未来他们希望继续优化供应链,将这个比例在半年内提高到 95%以上。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九月底到现在,“花 +” 的销售额增长了 4 倍,12月 份销售额 600 多万,注册用户增长到了 20 多万。市面上,和 “花 +” 采取类似模式的还有 36 氪此前报道过的 “花点时间”。另外,“宜花” 则是不直接面向 C 端用户,选择了 B2B 的玩法。

虽然和欧美国家已经将鲜花作为快消品的情况有所不同,中国的鲜花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但王柯表示,这是一个 300 亿的市场,且遵循规模经济,做的越大就越有优势。因此他们目前不考虑模式转型。

“从花田种植到干线运输,再到终端消费,中国市场始终围绕着礼品鲜花和婚庆鲜花做文章。而由于频次低需求不稳定,导致整个市场损耗大单价高,这是整个鲜花市场始终在原地打转的根本原因。” 王柯说:“因此 C 端市场的日常鲜花消费,仍会是我们主攻的方向。”

标签:

分享:

相关推荐
相关栏目
融资快讯 融资研究 投融数据 创始人说
写评论
发表